
千里江山图专题——千里墨香卷,惊世传奇之作

《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千图》)作者,王希孟,北宋宫廷画家(1096——?),生卒年代不详,史书中记载甚少,《千图》不仅是他唯一传世作品,亦是精品之作,流传千年,至今仍为民众所钟爱,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国宝。
《千图》无论是作者、作品内容、还是作品本身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1×1191.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作者王希孟的一生神秘而又短暂。关于王希孟的生平来历,记载甚少,存世的只有两处——蔡京在《千图》的题跋和清代宋荦《论画绝句》。这两处简略描述王希孟的年龄,生平、名等,我们甚至不知道希孟是否姓王,只能凭借着宋荦的观点,暂时将希孟称为“王希孟”。
希孟生平据《千图》蔡京题跋所书:“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跋文明确写了《千图》为希孟所绘,且年方18就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千图》,实在是惊才绝艳,世所罕见。
仅花费半年时间便完成《千图》, 也许是天妒英才,绘成此卷后,没过几年,王希孟就英年早逝。据清宋荦《论画绝句》中提,王希孟画完该图后,“未几死,年二十余。”仅凭一张画便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仿若流星般迅速陨落了。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王希孟去世原因不详,没有任何记录记载王希孟因何去世,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猜测,可能是《千图》的缘故。
据上述蔡京跋文可知,王希孟恐怕未能通过进入翰林图画院的考试,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即中央存放税赋档案的库房,干着跟绘画毫不相干的文书工作。王希孟藉藉无名,没什么露脸的机会,但王希孟不气馁,数次向宋徽宗进献画作,宋徽宗见这个少年颇有灵性,于是起了惜才之心,亲自教导。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王希孟一日千里,进步神速,在半年内就完成了《千图》的绘画工作,宋徽宗大加赞叹,并将画作送给了宰相蔡京。
要知道《千图》工作量十分庞大,光是面积就相当于六万多平方厘米,青绿山水画也只有在光照很充足的时候才能画,非常损耗精力,绘制《千图》的颜料中含有有毒矿物,像雌黄矿、石青、石绿等,一克雌黄矿足以毒死五个成年人,王希孟极有可能在研磨材料时中了毒,加上王希孟迫切想要离开文书库,所以十分拼命,半年就完成长约12米的作品,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极大地透支,以至于在完成画作后不久就去世了。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当然,这只是后人猜测,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而《千图》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流量如此巨大,还得归功于画作本身实力硬,绘画精美恢弘,是名副其实的惊艳之作。《千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国家一级A类国宝、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也是国务院禁止出国展览画卷。2017年罕见对外展出,众人排队三小时,只为看一眼《千图》,由此可见国人对于《千图》的狂热喜爱。
早在2008年,大家的喜爱之情就可以窥见一斑。2008年北京奥运会,《千图》是唯一露面的国画,开幕式中,“画卷”徐徐展开,现代舞融入水墨中,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千里江山”。2021年,以《千图》为灵感,创作编排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迅速刷屏各大网络平台,“青绿”成为中国山水的关键词。《千图》无疑是中国青绿山水的璀璨明珠,“流量”中的“流量王”。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千图》除了画卷秀美妍丽,作者身世成谜以外,画作取景也是大有名堂,值得细品。
研究院余辉发现了一个奇迹,当将《千图》的景点连成“之”字形的交通路线后看到:“这几乎是北宋时期,从闽东南去开封的最佳路线。”从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是能猜测王希孟本人曾经在这条路线上游览过,并且颇有印象,以至于将路线绘画记录下来,成为《千图》的取景点之一。
《千图》的宏伟秀丽为无数人津津乐道,但深入了解就会知道,研究证明,如此秀丽的山水画面出自江西九江,而取景地乃是从古至今为无数文人称道的庐山和鄱阳湖。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千图》保存完好,色彩绚丽,细腻精致,是典型的江南风景,而大山大川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的景观,在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内,只有江西九江庐山有此特征,水域开阔,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跨越范围大,狭长海域连接江海,地形像极了鄱阳湖一带的湿地和沼泽,在余辉看来画中所使用的建筑及工具样式均表明所画区域为江南湖区。画中还有极稀少的四叠瀑景观,四叠瀑与双瀑同时出现,王希孟汲取庐山的三叠瀑景象将它们综合到画中,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壮观景象。
除了江河瀑布以外,《千图》的主体当然少不了大山大川,而这大山大川的主体景观是取自庐山。庐山自古以来便有“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美誉,更是人文圣山、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还是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数不胜数的锦绣华章,翰墨丹青。我们无从知晓希孟是否到访过庐山,但大胆猜测一下,王希孟很可能来九江游历过,也去过庐山和鄱阳湖,《千图》中第五组群山中最高的主峰与庐山中的汉阳峰及其相似不是巧合,江河湖泊与鄱阳湖相似也不是巧合,更遑论,在画中还隐藏了一首关于庐山的诗词。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宋朝宋徽宗是个颇有雅趣的皇帝,喜爱用唐诗命题,特别喜欢出隐逸之句考学生的画意,还得曲尽其意、遐想无限才是上佳。而王希孟在迫切希望调离文书库的关头,他有很大可能会在画中隐藏诗句,研究员余辉遍寻北宋以前吟咏庐山的诗句,发现《彭蠡湖中望庐山》与画卷画意最为接近,而鄱阳湖古称“彭蠡湖”。
彭蠡湖中望庐山诗句: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画中绘“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恢弘气势,“渺漫平湖中”的浩渺烟波,“挂席候明发”的忙碌场景,晚间的“月晕”,早晨的“曙空”,“天风”下的“渺漫平湖”,青绿山水铺陈的“霁色”,仰望“匡阜”的峥嵘雄伟,体验隐逸者的”岩栖”和崖居之趣。待“香炉初上日”,体验作者“瀑水喷成虹”的美妙。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观看此画,你会发现,即使是平视画作,但依然像是站在高处,俯瞰千里江山,胸中生出气势万千,豪情壮志。精湛的画技使人仿若置身大江大山,感受到北宋江山的壮丽秀美。
《千图》作为稀世珍宝,画作经手收藏之人甚多,全卷共有34个钤印,“蕉林收藏”、 “蕉林书屋”; “苍岩子”、 “蕉林鉴定”; “石渠宝笈”、 “御书房鉴藏宝”;“梁清标印”、 “蕉林”;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石渠继鉴”、 “乾隆御览之宝” 、(御题后三印) “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嘉庆御览之宝 ”、 “宣统御览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八徵耄念之宝”、 “宣统鉴赏 ”、“无逸斋精鉴玺”、“乾隆鉴赏”、 “寿国公图书印” 、 “安定”、 “冶溪渔隐”、“梁清标印”、 “河北棠村”、“梁清标印”、 “玉立氏”、 “雪庵”、 “溥光”、 “苍岩子”、 “蕉林秘玩”、 “观其大略”。
这其中大部分钤印出自梁清标、乾隆之手,梁清标精鉴赏,喜收藏,和乾隆一样喜欢在名画名帖上盖印。
尾纸有昭文馆大学士溥光于元大德七年(1303)题跋:“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徳七年冬十二月才(《石渠宝笈》作“哉”)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卷首有乾隆帝御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总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若臣。曷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
12米的画作融入了一个18岁少年的意气风发,成就了一幅世界名画,也让自己一举成名,名垂青史,在后人心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题作品
共6件作品
